“岛城女艺术家邀请展”开展 辗转中传递个性表达(转载)

“岛城女艺术家邀请展”开展 辗转中传递个性表达(转载)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而在水之湄的伊人所呈现的,必然是一方水土的独特气韵。在上周日开展的“在水之湄2018·岛城女艺术家邀请展”上,15位女艺术家的100余件作品亮相,集中展示了水彩、油画、雕塑、陶艺、书法刻字、插画、拼贴、多媒体视频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她们心系的这方熟悉的水土面朝大海,给予了她们更显宽厚、博大与温润的视角来看世界。

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记者 王雷 摄

  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青岛当代水彩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窦凤至所言,青岛的女性艺术家已不满足于表现“下午茶式”的“慵懒与小资”,而是撑起了青岛艺术创作的半边天。“她们以群体性的开放与包容,吸纳不同艺术风格,彼此交融,营造出了共同进步的艺术学术氛围。”

  在水之湄女性艺术家群体傍海而生

  上周日,人们在屏气凝神中观赏一位青年舞者穿梭腾挪于青岛雕塑馆展厅,在一件由十余个立柱式展台共同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中间,肢体语言汇同抽象的绘画语言,情绪复杂而又焦灼……

  在“在水之湄2018·岛城女艺术家邀请展”上,人们看到更多艺术表达的混搭与变化:从画架之上“倾泻”而出的崂山的卵石,东西合璧的水彩花卉和城市主题现代剪纸,它们与全新加入进来的女艺术家的数量一起,不断增加、壮大,汇同为一个个性与共性彼此呼应共生的群体。

  策展人窦凤至归纳这一群体共有的属性:“青岛的女艺术家傍海而生,她们的艺术创作也都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海洋文化的影响,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性格开朗,兼具有开放的视野和求新的意识,因此作品也都普遍拥有汇同西方、融合发展的趋势。”

  青岛雕塑馆馆长、美术评论家叶东炜认为,青岛的女性艺术家群体,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无疑是全国同类城市中的佼佼者。这源于一个相对力量强大的组织,“她们有山东水彩画会,还有女艺术家协会作为后盾,将众人凝聚在一起,开展定期的研讨、培训与展览交流,促其提升和发展。每年一度、已连续举办了四年的“在水之湄”品牌展也是其中之一。李黎便是这一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实力派,她的一幅融入现代艺术形式的花卉题材作品刚刚入选即将在四月份展出的2018中国(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而同样的一幅表现窗旁逆光卉的作品,正悬挂于雕塑馆的展厅中,每每都会被专业人士作为范本讲解给年轻的创作者。

  不过,作为女性策展人,叶东炜却表示,尽管这一群体已经初具影响力,但她并不想刻意在展览中突出女性这样一重身份,“我把她们作为热爱艺术的一个群体,也就是说,我想突出的只是她们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叶东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还会更加丰富,除了女性艺术家之外,也许会有男性艺术家加入,创作表现女性的题材内容的作品。

  但叶东炜无法否认的,却是女性艺术家们作品中所彰显的细腻的女性视角和表达,这使得她们的个性更加鲜明。

  在水之湄女性艺术家群体傍海而生

  高峰的彩色石头吸引到许多观赏者驻足凝视,那些清澈的水潭溪流间静卧的卵石,透过延展的画纸延伸到展厅地面,与那里摆放的真实的卵石连接到一处,别有生趣。

高峰的作品《冬日水影》巧妙的设计,让画从纸上走出来。记者 王雷 摄

  静谧的画面,静卧的水石,看画人的心因此很快安静下来,这也是高峰在创作时自己的感受。喜欢旅行的她遍览中外名山,而回到青岛后她才发现,原来最吸引自己的还是自家的水土——崂山的九水。现在北九水已经成为她常去采风和写生胜地,而她的视线,却从先前全景的壮丽山海,转向了那一块块不起眼儿的小石头。

  “崂山的山石似乎有一种道教的哲学意韵在里面,我见过很多山上的石头,唯独崂山北九水的石头圆滑,没有太多棱角,质地却坚硬无比,气质内敛。”这种独特的崂山小石头,似乎正契合了高峰渐趋沉静内敛的心境,“画画就是画自己的心境,它是一种自我的观念的表达,其实与别人喜不喜欢无关。”高峰现在是南仲小学的一名美术老师,她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好传递给孩子们,激励他们用画笔去发现更多细小的美。

  和高峰一样,徐海芹也在这一方水土中发现了美,找到了自己心的印证。徐海芹痴迷于画海已经许多年,不过,最近她笔下的海有了变化,她开始追逐每一次潮涨潮落中海浪,以及翻动中堆积的细沙和白色泡沫,它们变化莫测,散发出奇特的光影,让她着迷。业内对这位女画家的海给予盛赞,说她的海,与过去青岛画海的老先生大不同:过去老先生画海,用笔洒脱,几笔就轻松勾勒意境;而海芹的海,则略显凝重。窦凤至说,这也是中年前后的女画家,在创作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反思能力。她的海,一方面具有观念性,另一方面,还有她对海的特征的进一步挖掘。

徐海芹的作品《沫》

  在中西方的辗转中传递个性的表达

在展台间翩翩起舞的孙奇博。记者 王雷 摄

  孙奇博,1992年出生的现代舞者,成为周日青岛雕塑馆展厅中人们注目的焦点,正在法国学习现代舞的她,利用一次短暂的假期,加入到画家姑姑孙小娥的艺术创作之中,她们共同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流》,于动静之间传递了跨界的艺术态度。

孙小娥作品《方之外—黑与白》。记者 王雷 摄

  孙小娥将自己的架上作品——《方之外—黑与白》置于展厅中央十余个高低错落的雕塑展台上,以海中沙石等材质重塑了作品。孙奇博在其间穿梭舞蹈,时而焦灼,时而沮丧,时而静默……她告诉记者,在法国,现代舞的普及出人意料,舞者们会出现在街头、咖啡馆、餐厅等公共空间,随时起舞。将舞蹈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与观者互动,这种新鲜感让她感到既骄傲又兴奋。

  辗转在东西方之间的青年一代为展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读于法国洛里昂高等美术学院的崔文静去年才刚刚回国,她的多媒体视频让观者会心一笑。视频中她将自己的证件照片用折叠揉搓的方式,为脸部做出各种整容,过宽的下颌被缩整变成了理想的锥子脸……她们更加直白地表达了私属的个性观念。

  孙小娥始终认为,女性艺术家的性别特点和个性风格十分明显,而且会越来越得到彰显。“女性,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她与大地,与自然是非常接近的,她们都比较感性,比较直接,比较真实,她们具有直觉力,同时在先天基础上,她们又比较注重理性的学科类的专业的学习。而对于艺术,她们更希望突破以往的惯性,在跟自己过不去中获得新的提升,无论年龄,她们总是能做到这一点。”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魏/文 王雷/图)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