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女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举办展览,已成为每年三月份的一大惯例。3月4日,“在水之湄2018·岛城女艺术家邀请展”在青岛雕塑馆拉开帷幕,展出了15位女艺术家的100余件作品,集中了水彩、油画、雕塑、陶艺、书法刻字、插画、拼贴、多媒体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
展览聚焦于中青年女艺术家的最新创作,邀请李黎、孙小娥、袁琳、张海珍、徐海芹、高峰、赵辉、许雅娟、徐雅惠、李兰、王涵天、吴睿、崔文静、黄晓琳、孙奇博等15位艺术家,以多种艺术形式集中展示的方式,呈现青岛女艺术家创作的情感、思考与时代面貌。
“在水之湄——岛城女艺术家邀请展”在青岛市雕塑馆已经连续举办第四届。从第一届以水彩画为主,到第二届增加了雕塑、油画等形式,再到第三届,在作品展览之外,增加了现场绘画、爱心拍卖的互动。
在2018年第四届展览开幕式上,“在水之湄”继续以新颖独到的形式展现着展览的丰富与开放。开幕式上,多位参展艺术家拿起画笔在留有空白的海报上即兴发挥,共同绘制一幅风景作品,与“山水之湄”的主题相映成趣。嘉宾致辞后,特别设置了艺术家讲解作品环节,参展的每位艺术家向观众讲解创作背后的故事。
开幕式以一场跨媒体艺术互动的方式结束,让人眼前一亮。本次展览策展人叶东炜介绍说,有感于雕塑馆门外海边的砂石与漂流物,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孙小娥教授创作了装置作品——《流》,而作为学习现代舞的年轻艺术家孙奇博,她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诠释对这件作品的理解,如此便诞生了一段在展厅内与作品、观众即兴互动的现代舞。
在四年的发展中,“在水之湄”以女性的专注与关怀,在展览作品和展陈形式上不断创新与突破。“今年开幕式是开放性的、富有当代性的。艺术家在开幕式的时候对自己作品进行一个解读,然后通过舞蹈家和作品的互动,将创作从画室搬到美术馆,让观众更加直接地接触作品。”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展览策展人窦凤至说,“在展品上,要求是艺术家的新作。女艺术家在准备过程中非常专注,也有很强的群体意识,精心策划的活动也显示出她们充满母性的一面。”
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中,“女性”作为一种标签,往往划入性别范畴。在观赏中,也往往对作品的女性特质加以放大。
对于这一群体的集中展示,展览策展人叶东炜有自己的考虑。“在做第一届展览的时候,初衷是以女性的视角把女艺术家聚合起来进行展示。从我的角度、我的初衷是那样,但在经过这四年的展示,我其实越来越想弱化女性这个词,因为她们毕竟都是艺术家,从专业的角度,性别不应该成为一个标签一类的东西。我希望是大家喜欢艺术才聚集在这里,把自己对艺术、对生活、对自然的理解,能够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至于作品中如果大家解读出了女性特征,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首先应该是艺术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而不应该把它定义为是女性艺术家的风格和特点。”
没用刻意强化也没用刻意弱化“女性”,展览从开幕式到展览形式,都显现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我希望打破艺术门类间的界限,让展览更加丰富,以后的展览也希望能够从丰富性上多做一些突破,而不再像第一届那样,仅仅以女性为出发点来做这个展览。”叶东炜说。
从这次的邀请展来看,女艺术家的创作大体分为两个方向,而这两个方向也是当下国内女性创作所普遍存在的。其一,是富有女性特质的审美情趣,温婉细腻的情愫,绰约浪漫的笔调,散发着一种小情调。其二,便是突出女性身体与身份困惑的作品,这类作品并不多。展览中不乏有深度思考的作品,有的在创作题材上不断发掘,有的在呈现形式上探索实验,也有的在理论层面更进一步。
同时展览也呈现出更加年轻化的趋势。“我们不是特意去找年轻人,而是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叶东炜说,“他们学习艺术,他们的思想更丰富更开阔,他们对作品的创作上加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没有刻意去寻找这部分群体,而是这部分群体会因为我们这个展览会被吸引过来,在他们作品和我们展览契合的情况下,我们欢迎这部分人加入进来,让展览越来越丰富多彩,呈现多样面貌。”
在展览的公共教育与服务方面,展览策展人窦凤至介绍说,”接下来,展览还将做好每个艺术家的梳理工作,通过美术馆公共平台的搭建,通过作品的展示,挖掘美术馆对儿童的关注,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女艺术家也希望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对那些喜欢美术却没有条件的儿童给予帮助。”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Δ
No Comments